基本介绍
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,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。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,通过部省共建,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。现由广州校区、珠海校区、深圳校区三个校区、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。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,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。
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,不断追求学术创新,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,现已形成了“综合性、创新性、开放性”的特色。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坚持立德树人根本,以“德才兼备、领袖气质、家国情怀”为人才培养目标;以“面向学术前沿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、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”为基本导向;树立了“三校区五校园”错位发展、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。学校正在努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,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,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、融合发展转变。现在,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,为建设成为“国内高校第一方阵、世界一流大学行列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!
学科建设
中山大学学科门类覆盖面广,研究生教育已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,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学校之一。现有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、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4个博士专业学位,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。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6年组织开展的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,学校50个学科参评,A类学科数(A+、A、A-)14个;根据国家2017年公布的“双一流”学科名单,学校11个学科入选,入选学科数全国并列第8,表明学校学科总体实力居于国内高校前列。中山大学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突出,根据ESI(基本科学指标)统计,学校有1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%,入选学科领域数量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,与上海交通大学、复旦大学、浙江大学并列国内高校第3位。
师资队伍
中山大学有雄厚的师资力量,全校专任教师4062人,其中正高级职称1640人、副高职称1695人;研究生导师5847人(含兼职导师),其中博士生导师2743 人。
有一批著名学者和学科、学术带头人,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(含双聘9人)、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(含双聘2人);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51人(其中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入选者26人,青年项目入选者121人);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奖励计划70人(其中特聘教授44人,青年学者26人);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54人(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7人,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4人,国家教学名师1人,青年拔尖人才22人);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8人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2人;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5人,人社部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30人,教育部跨/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73人,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10名,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。
截至2019年底,以中山大学为依托单位,学校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7项,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1项。此外,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9项,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9项,“广东珠江人才计划”团队项目27项;共有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63人次,农业部“十三五”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负责人2人次,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32人次。
科研平台
学校科学研究紧密围绕“面向学术前沿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、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”的“三个面向”指导思想,通过大科研平台、大科研团队、大科研项目“三大”建设,积极推动各学科“入主流、立潮头、走出去”,快速提升学校各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,用高质量科研支撑服务大学发展。
学校坚持科研条件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,依托优势学科,汇聚拔尖创新人才,打造具有中山大学特色的高水平科研平台。学校现有1个国家高端智库、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、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、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、1个临床试验研究中心、1个P3实验室、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、7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、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、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、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,以及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。
科研成果
学校面向国际学术前沿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不断增强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项,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63项;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3项;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0项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。